页面

2010年6月10日星期四

卢浮宫的“三大件”——导游手记





卢浮宫的“三大件”――导游的手记







                一

  旅行团在巴黎一般逗留两到三天。“两宫一塔”(凡尔塞宫、卢浮宫和埃菲尔

铁塔)是必游之地。

  凡尔塞宫位于巴黎西南郊外二十公里处,旅行社通常安排半天时间,连赶路带

参观。虽说紧张了点,但宫内大多是皇室厅房陈设,走马看花,略有印象,墨尔本华人,亦无不

可。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但它美妙雄伟的身恣只有在一定距离的外部空间才

能领略。登上铁塔,瞅的不再是铁塔本身,而是周围景致。据说当时铁塔刚完工时

,许多文人极力反对,认为这么一个庞然怪物有碍巴黎形象。莫泊桑这样说:在哪

里看巴黎最漂亮?就是站在铁塔上,因为这样你就避免见到这怪物了。如今已没人

再这样认为了,但登塔之意主要在了望,不用太花时间。集团参观免了排队等候,

连上带下一个小时左右即可解决。

  卢浮宫则不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它的陈列穿越了数千年的时间

、数万里的空间。至今新的铺品还在不断增加。我们也许要感谢历代法国皇帝,他

们在珍藏方面的贪得无厌无意中为保留人类文明轨迹立下了丰功伟绩。若大的卢浮

宫,如果要仔细望,花一礼拜不算多。可是我们旅行团日程太短,加上卢浮宫下战书

三点以后门票减价,旅行社老是要求导游把参观安排在那时以后。这样,三点入馆

,六点关门时出馆(馆内五点半便开始清场),整个过程不出三个小时。

  在这种前提下,参观卢浮宫成为一桩苦差事。作为导游,从进宫开始,你得时

时提醒大家要抓紧时间,馆要关门,等等。作为参观者,馆内每个展品差不多都是

孤品、珍品,让你流连忘返;可这时有人不时催你,不能不使你心烦意乱;当你出

馆时,就像一个刚被引起无限食欲的饿汉,带着徒步后的疲乏,所有的艺术享受变

成一种难忍的遗憾。我进卢浮宫不下数十次,可至今仍觉得是个门外汉。

                  二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有的客人,对艺术没有太大的兴趣,三个小时对他来说都

太长,去去人在宫内,心在老佛爷百货大楼,这时不是你催他,而是他催你。有一

次,整个旅行团成员一致要求将参观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以便挤出时间购物

。我说:那干脆别去参观了,这样蜻蜓点水有何意义?大家马上说:这卢浮宫能不

去?谁都说没去卢浮宫等于没到过巴黎,一定要去!于是参观成了急行军,鉴赏过

程缩减为简朴的厅堂穿越。

                  三

  展品、时间、兴趣、必要性等等,决定了卢浮宫非看不可、又必然是浮光掠影

的参观特色。这样就有了“三大件”的说法:卢浮宫有三件主要作品――萨摩屈拉

克胜利女神;米罗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肖像。

  不少有备而来的游客异口同声地对我说:游卢浮宫就望这三大件。

  为什么要选这三件雕塑、绘画作为卢浮宫的代表?是谁提出这个主意的?这在

卢浮宫内的出售物或宣传品中是找不到谜底的。我在最老和最新的法文版百科全书

上也没瞅到任何这方面的说明,一部权势巨子性的多媒体辞书上介绍卢浮宫时,列出了

十来幅作品,其中有胜利女神和维纳斯,却没有蒙娜丽莎。可见关于卢浮宫的代表

作并无什么固定的说法。我想也不可能有。卢浮宫内的珍品其实太多,随便抓一把

标题,其中总有不少是如雷贯耳、不可掂量之作,使你根本无法为它们排名次。在

卢浮宫内漫步,大庭小屋、宽廊窄巷,每一个拐弯,每一道楼梯,都把你带到一个

新的艺术世界,给你一个既是期待中的、又是意外的惊喜。你不可能去拒绝那众多

的光怪陆离的诱惑而只接受某两、三件杰作的呼叫。

  到卢浮宫来朝圣或者寻找灵感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是不会有“看看三大件

就走”的设法主意的。你如果让他们这样干,他们一定会朝你努目睛,好像你亵渎了他

们的圣地。不是说这三大作品资格上有什么疑问,而是因为卢浮宫的内涵和容量还

要广阔得多。

                  四

  可是这“三大件”的说法却好像有着广泛的基础,不只是我们中国人才有的想

法。你一踏入卢浮宫,便可处处感触感染到这三件伟大作品的存在。因为在许多楼道口

,方向牌上会特意标出这三件作品中的一件或两件,不用文字,只用图像,像是知

道有众多的游客正在寻找它们。当然,方向牌上有时也标有其它一些作品,但都没

有这三件作品泛起得那样频繁。卢浮宫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初来者要在这迷宫中

找到某个作品,谈何容易。即使手持一份详细精到的导游图,也不见得有多大匡助

。画在纸上的东西代替不了实际的指路。宫内每个厅里都有工作人员,他们除了监

督作品、负责安全以外,大约很大一部门工作是回答游客的问路。我猜想,被问最

多的就是这三大作品。为了节约精力,于是便有了这些指路牌。绝管可能不出于树

立者的初衷,它们的无处不在,却不仅使这三大作品成了卢浮宫内的地舆坐标,久

而久之,好像也成了卢浮宫灵魂的象征。但我总认为,至少卢浮宫博物馆的管理人

员不会有凸起三大件之意。这个设法主意不知为何,使我安心。

                  五

  在三大作品的安放位置上,你也可看出这种即不“隆重推出”又利便游客找到

的设法主意。胜利女神矗立在由德农馆一层通向叙利馆二层的楼道上。也就是说,它甚

至不在哪个正厅里,只在一个过道上。这显然没有什么刻意宣传的意思,但却不会

使人错过。维纳斯则位于古代希腊文物厅的绝头。进入大厅,中央部位数量众多的

古希腊雕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当你正在为找不见这座太出名的米罗岛的维纳斯

而疑惑时,猛抬头,却瞥见她那认识的身恣正树立在前面遥处狭长走廊的尽头。原

来那里也是一个必经之道。至于蒙娜丽莎,它的位置倒是在意大利绘画和法国绘画

部门一个正厅的中间。但它的尺寸较小(77cmx53cm),在周围众多巨幅

绘画的对照下显得毫不起眼。但你同样不用担心会错过它。因为在它跟前始终会有

一大群游客,始终有照相机闪光灯在闪烁,告知你那里有妙物存在。卢浮宫禁止使

用闪光灯,但游客来到这幅画面前,好像都失去了寒静,失去了自制,你闪我也闪

。为了保护它,人们为它罩上了防护罩,配上了抵挡射线的玻璃。这也许是这幅作

品在陈列上惟一不同凡响的地方。

                  六

  之所以不能把这三大作品作为卢浮宫的代表,还因为它们之间在艺术史上并不

能形成纵向或横向的轴心。它们各自有着无以伦比的、充分的艺术价值,但很难把

它们联系起来作历史的、艺术的比较。非要把它们当作一个有机体的话,也许从社

会学的角度瞅才有意义:它们都是以女性为模特表现了人类精神中的某些重要的方

面。

  胜利女神大理石雕像于一八六三年在希腊萨摩屈拉克岛上被发现,故名萨摩屈

拉克胜利女神。它集历史、神话、艺术于一身。首先,它据说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

的一场真实的海战而作;其次,“胜利”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女神,她与宙斯一起

战胜了巨人族泰坦;最后,这是希腊划时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绝管作者已无名可

考,但他显然是一位巨匠。这无头无臂的女性身躯,挺胸站立在一艘驳舟上,沿肩

后舒展开来的翅膀,刚劲中透出柔美。凄厉的海风把薄纱长裙吹得紧贴在腰部和腿

上,石质的材料却被雕刻出丝丝褶皱的柔软感觉。于是战士的坚强和女性的荏弱在

这里汇合。我时时自问:打仗是男人的事,为何拿女性形象来作象征?有一次,我

带一个陕西团来参观,一位来自兵马俑故乡的县长,在这座雕像前流连忘返。我问

他:这胜利女神和兵马俑可作比较吗?他归答说:两者都气魄不凡,但兵马俑以量

取胜,以其方阵铺现力量,而胜利女神则以其迎风铺翅的姿态、以其女性坚挺的胸

膛传达精神,是以一身之躯代表千军万马。我由此想到战神和胜利之神的区别:前

者意在冲锋陷阵的原始快感,后者体现的则是人类追求胜利的高尚冲动;前者是实

际操作,后者是精神升华。男人好斗,女人好美,胜利主要是一种夸姣的感情。

  再来看米罗岛的维纳斯。与胜利女神比拟,她表现出另一种情调,另一种格局

。同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顶峰作品,这座缺臂的、肉感的大理石像讲述的是爱情的

缠绵和人体美的不可抗拒。当然这只有女性形象才与之相称。维纳斯原来在罗马神

话中是花园、原野女神,到了希腊神话中却成了爱和美之女神,这大约与她嫁给火

神伏尔甘后仍旧艳情不断有关;在她众多的情人中有战神玛斯,在她众多的私生子

中有爱神丘比特。爱原来与偷情有着最原始的联系。一八四零年四月的一天,在希

腊米罗岛的一个古剧场的废墟上,这座制作于公元前一百年的泥像被无意偶尔发现,先

是被转送到土耳其,没被充分正视,后由法国驻希腊大使设法买到手,直接送入了

卢浮宫。作者一定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部作品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埋没、断臂、辗

转之后成为世界上被复制得最多的雕像。每次当我带着旅行团踏进古希腊文物馆时

,不用我介绍,老遥的就会有人指着前方,鸣道:就是它!或者:在那里!像是看

到了久违的亲戚。这一声呼叫把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一下子给取消了。人类在心理

上其实是很容易有共识的。

  使人们发出“就是它”的鸣声的,当然还有“蒙娜丽莎”。如果说米罗岛的维

纳斯是世界上被复制得最多的雕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是世界上被复制得最多

的油画。不但被复制,五百多年来也是被评论、被研究得最多的艺术作品之一。胜

利女神、维纳斯的形象意义非常明白,而蒙娜丽莎则像一个猜不透的谜。不仅人物

原型的历史和故事扑朔迷离、其形象所含韵味难以完全阐释清晰,而且它为什么会

被如斯宠爱本身也无法用语言、用理由作充分的说明。对人的了解比对神的了解要

难题得多。当我们来到这幅木面油画面前时,常常有客人问我:它毕竟好在那里?

不就是一个普通人物肖像吗?我有时回答说:她的笑容有着无限的含义。有时归答

说:这幅画是对十五世纪对人体研究的总结,并在这基础上添加了作者在心理学领

域中的发现。有时回答说:在绘画史上,达・芬奇第一次通过这幅画当真研究了背

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宇宙与其细节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每个归答总不能真

正说服人,肯定还有更枢纽的东西没有被触及。我想起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

蒙娜丽莎的神态有一种“恬然的自信”,但在他望来,这种“欧洲艺术家们翻天覆

地地折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输进历史的魂魄中去”的微笑,在中国唐人的作品

中早就有了,而且表现得“更沉着,更坦然”。这又是一说,尽管很靠不住,但也

算是一种理解。人的解释与人的理解永遥无法等同起来。我只能说,蒙娜丽莎反映

的是一种人道的神秘,一种人道的诡异,一种人道的灿烂,这也是我们在女性身上

要比在男性身上更要常常读到的东西。

                  七

  卢浮宫的“三大件”是伟大的,在它们身上笼盖了太深挚的文化底蕴,但其中

也包括了我们后人涂上去的种种油漆。当我们去观赏它们时,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把

这些油漆刮掉,让自己的空白灵魂去领受作品原貌的精神冲击。这样的话,你才能

获得属于你自己的新的东西。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